冷卻管在混凝土澆筑的九項溫控措施
根據工地現場的實際情況,制訂以下溫控措施:
①在滿足混凝土設計強度的前提下,盡量優化配合比,減少水泥用量,確保水化熱絕熱溫升不超過規定的溫控標準。
②盡可能選用低熱水泥,摻入25%以上的粉煤灰,采用緩解水化熱效果好的外加劑,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熱溫升。
③改善骨料級配,在現場條件許可和保證質量的前提下,可選擇較大粒徑的骨料。
④調整施工時間,應盡量選擇氣溫較低的時間施工,同時安排下部鋼筋密集處混凝土在夜間澆筑。
⑤降低入倉溫度,使混凝土的澆筑溫度小于澆筑期的旬平均氣溫+3℃。
⑥采用冷卻管:冷卻管的水平間距和上下層間距以小于或等于1.0m為宜;單根水管長度以小于250m為宜;水管內通水流量為16~20L/min。為控制水流量,應在每根水管的進水口安裝閥門;冷卻水的進口水溫以12℃~18℃為宜;一次澆筑總體需水量為19.2m3/h,設置2個50m3的水箱存儲溫控水;冷卻通水從水管被混凝土覆蓋后開始,覆蓋一層通水冷卻一層,至5~7d結束,具體結束時間視混凝土溫升、溫降情況而定;冷卻管采用導熱性能好的薄金屬管,管內徑宜大于30mm,水管安裝應保證質量,安裝后應通水檢查,防止管道漏水或阻塞。
⑦表面保溫與養護混凝土澆筑完畢待初凝后立即在上表面蓄水養護,蓄水深度應不小于30cm,表面蓄水宜用從冷卻管流出的溫水,這樣可減小內表溫差。在承臺的四周,也應采用蓄水養護,水面以上部分應加掛保溫材料保溫,并加強養護,使其始終保持濕潤狀態。拆模之后應繼續采用蓄水和加掛保溫材料的方法保溫。
⑧保證施工質量,提高混凝土的均勻性和抗裂性。
⑨為檢驗施工質量和溫控效果,及時掌握溫控信息,以便及時調整和改進溫控措施,應進行溫度控制監測。大體積混凝土的溫度應力和防裂問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,外界溫度和濕度、施工條件、溫控程序、原材料變化等都會引起溫度應力的變化,只有通過溫控監測,才能更準確地了解結構的質量與抗裂安全狀況。